2023 Year End Summary

按照惯例,每年年底应该都要写一篇年终总结的。

但去年年底因为感情上的一些变故,年末的3天时间都献给了1w8字的恋爱总结(没在个人博客等渠道对外公开),就没写《2022年终总结》。

今年年底还算好,没什么太大的事情需要我去作结;也看到好多其他朋友写了年终总结,受到了一些启发;前几天,还看到有人给我两年前写的《2021年终总结》点了赞,深受激励,于是就有了写这篇《2023年终总结》的动机。

其实,12月中旬就已经开始准备写这篇总结了,平时一大部分的空暇时间也大多都在从各个方面/维度去回顾这一年所经历的种种事情、构思该怎么去给2023年作结。

终于,趁着2023年这最后几个小时,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献给这个逆势生长的2023年。

感情

第一次正式恋爱(或者用习语,“初恋”),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美好的,有太多太多甜蜜的回忆碎片:时时刻刻惦记着对方、远距离思念、互相为彼此付出、约定未来要一起去探索世界、一起携手面对人生成长路上的难题和挑战…

但最终,还是在今年的8月份,戛然而止。

亲密关系的结束,大多都是多重因素累积所导致的结果。

我有从各种不同的切面去反思过种种原因,但这其中涉及过多有关于我们两个人的隐私,不便对外说出。

若是要给出一个对外公开的说法,我更想套用达尔文有关于自然选择的这段理论:“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对变化适应最快的物种。”

对于亲密关系而言,大概也是如此:尽管此时此刻两人的感情很好,但如果两个人的生活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而两人却未能营造出一种可以适应这样变化的亲密关系,那么这段关系也就很难维系下来了。

失恋有多难过,我并不想说。


在这里,我只想记录一些自我疗愈的过程。

结束后的有一段时间,我都对亲密关系持有一种很抗拒的心理,担心害怕下一次的突然失去也会让我如此难受。

直到有一次下班开车回家的路上,听播客听到一段:

谈恋爱伤心什么的,但其实谈恋爱也是有意义的。爱是一种滋养,当你感受到对方很爱你的那一刻,对你是巨大的滋养。

的确,爱是一种很强大的情绪力量,滋养着心灵,可以祛除内心的种种阴霾,与孤独抗衡,让你感到这个世界值得来过。

回想起来,每一次和她说话聊天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开心起来,一些心理压力也会荡然散去;每一次想起她,内心也总是充满着温柔善良,爱着她,我也爱着整个世界。

所以,即使重新来过,我也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坠入爱河;当然,我也不再会畏惧进入到下一段亲密关系。

后来又在其他播客里听到了一段: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其实不止父母之爱,所有健康的爱都指向分离,都是以“我们”为沃土,生长出独一无二的“我”。 人世间固然有种种光鲜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奋不顾身,机器们也必然会学得越来越智能,但真实的人与真实的人之间的连接,永远无可取代。希望我们能在每一段人生共享时光里,无论是与父母、孩子,还是亲友、爱人,都能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认识你,我很高兴。

亲密关系将两个人紧密联系聚合在一起,彼此通过爱来互相滋养,健康的爱能够以“我们”为沃土,生长出更好的“我”和“你”。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爱”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束缚各自继续发展的羁绊,而“分离”则能解脱羁绊、破茧而出、振翅高飞、获得自由。

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想到这,似乎也对这段关系的结束有些释然了。

也很感恩遇到你~

感恩和你一起度过的人生共享时光。认识你,我很高兴。


几个月已经过去,时间的确有冲淡一些东西,但也让一些东西显得更加醇厚,我还依然深爱着。

但我也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游。

不得不说,虽然恋爱很甜,但单身生活也很爽、很自由,不用太分心去照顾他人的情绪感受,可以有很多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安静地做我想做的事情。想必结束之后,你也很自由吧。

新的一年,但愿少一些羁绊,多一些自由。

(当然,如果可以同时体验到单身的爽、恋爱的甜,那我会毫不犹豫地fall in love again)

(不,我还想要继续体验甜甜的恋爱)


后来,趁着分手后的悲伤难过,去看了几本有关于亲密关系的佳作,也有渐渐改变自己的一些爱情观念。

不再苛求什么灵魂伴侣,三观一致。

人,是会随着经历过的各种大大小小事情而成长改变的。

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很多观念想法截然不同。又怎么能保证,现在和我看似三观一致的对方,在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仍然能保持一致呢?除非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去成长和改 变,但这也太不自由了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且独特的个体,都是由各自过去的所有人生经历所塑造而成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会有人生经历都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所谓的“三观一致”,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关键的是,如何去处理差异。是一定要追求100%的完美契合,还是可以接受、包容和理解两个人之间部分的不同,但又同时能保持大多数的一致性。

相较于长相、金钱、工作、家庭、三观一致,反倒是那些善良、忠诚(committed)的品质,稳定地能够消化情绪波动的内在核心,合理解决争吵和冲突,愿意互相陪伴一起成长的心态,笃定相伴余生的信心和决心,更为重要些,这是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的。

工作

关系结束,于是下半年大部分时间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工作上;当然也许正是由于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时间重心几乎都放在工作上,才促成关系的结束。

不知不觉中,从22年6月份毕业后到现在,已经正式工作一年半之久。

前段时间,看到办公笔记本EDR上显示的“亲爱的,这是你在XX的第520天”,不禁泪目,真难顶啊,而我居然已经顶了500+天了,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回看两年前写的年终总结,深刻体会到了那句“对于目前阶段来说,工作是逃不掉的”。确实,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进厂打工可能是最稳定的持续(高)收入来源(之一?)。为了能独立解决温饱问题、

养活自己,只好出卖自己自由的时间,通过脑力劳动来换取报酬。

倒是后半句“既然如此,那就少一点抱怨,多想办法提升工作效率,多尝试在工作中挖掘一些乐趣”,在第一年的摸爬滚打中并没有贯彻执行太多,反而是被各种乱七八糟、铺天盖地的事情弄得很没有头绪。直到最近几个月,才开始不再过多地抱怨一堆b事,而是对手上几件职责的理解变得清晰了起来,也能看到和理解做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到一些成就感。想一想,我是在为保障National Crit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一份不可忽略的贡献,意义和价值这不就非常高大上了吗?这样干起活来,不也更有动力?

但我知道,我打工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赚钱。

打工做的事情,谈不上什么太多的喜欢,只是我比较擅长,而且也还挺有挑战性的。最重要的是,能赚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报酬,所以在做。

打工赚钱,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够赎回我自由的时间,去做一些我真正感兴趣/喜欢做的事情。


回望过去这一年多的打工经历,下沉来细看每日工作内容的话,发现其实大多干的活都并不是很难,没有很nb的技术也几乎能搞定。

当然,也会有一些未曾触及、鲜有前人摸索过的领域,没有可复制的经验能够参考,需要自己想办法去搞定,经常会有一些迷茫失措的焦虑感。不过当实际去深入去做的时候,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大多都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感觉,也会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另外,也发现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与业务相关的事情上,几乎所有职责/项目都是老板决策后下发执行的,一个接着一个,并没有太多可以自由发挥、研究技术的时间。

这就导致我的技术能力基本是原地踏步状态,并没有随着工作时长的增长而有所提高,已经有好久好久没有去捣腾一些有趣好玩的东西,而是陷入日常业务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反倒是业务能力有了不少增长:摸索清楚了一些内部的网络架构和链路,熟练掌握了一些快速查询内部资产的方法,学会了一些大数据处理工具及其平台的使用,各种方式倒/洗数据,用基于海量数据统计规律的方法、基于直观或经验的启发式规则来开发异常检测模型,最后随缘刷告警~~(半夜被告警电话打爆,全是误报)~~。

但这些增长的业务能力,只是帮助我加深了对这家公司内部业务的认知,让我与这家公司更加地耦合,似乎并没有在技术上建立起专属的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很好地有助于我找到下一份工作。在公司里SQL写得再溜,难道出了这个门,还会有人要吗?一想到这些,时不时就会心生焦虑感,担心自己干了几年后,和这里强耦合了之后,又没有形成什么竞争壁垒,离开这个地方,没别的地方会要我。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里确实有很大的平台(职责范围涵盖整个XX经济体、XXGB/s级别的日志数据量),也给足了资源/权限去做事情(不到10人的小团队每年要烧掉好几个小目标的money)。日常工作生产中,遇到了不少只有这个大平台里才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这些倒是磨练和提升了不少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做过的几个大项目/职责的经验积累,可能还是能在就业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吧?

之前有看到过一些前辈建议说,最好每隔半年、一年去就业市场里试试水,并不是说要频繁跳槽,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测量看自己的现有能力处于市场中的什么水平,顺便还可以和同行业的其他人交流学习经验。不过,我平常时间被工作挤占得比较多,没太多功夫去修饰简历、投递面试,所以也一直都没有去尝试投简历面试,对市场行情并不是很了解,只好凭借直觉来推断下市场会更看重什么(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快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优秀的问题解决能力、相似项目的经验积累?),然后再努力朝着这些方向去发展,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积累,适应市场需求。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想要在职业生涯(公司打工)这条道路上继续发展下去,才会考虑的中长期规划。但现在,已经有点顶不住这种在厂里坐班搬砖的模式了,也有些无法接受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去执行上位者的决策,更不想让自己的价值大多都体现在为stakeholders赚钱(当然我也知道商业公司有自己的一些使命和社会愿景,每一份工作职责也都有其社会价值,但这些依然无法掩盖商业公司最本质的目的:追求利润以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期望;尽管我也是这家公司的stakeholders)。

很不自由。

内心反倒是有另一个声音很强烈,想去追求学术理想!(再说了)


今年工作期间,也是经历了一次此生难忘的应急事件。

工作上,职级P5的我,肩负两份职责:一部分anti-intrusion的职责,还有一部分云平台保障的职责。

今年hvv期间,主要是在履行前者,每天要在刷安全告警。

在hvv快结束的前某一天,正好轮到我值班。本来铺天盖地刷新出来的告警看都有点来不及看了,就在这时,另一份云平台保障的职责又出了大问题,云上好几个Region被异常流量打爆了,情况非常危急。考虑到在我的保障职责范畴内,出事了必须要兜底。

当时,顶着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大的压力,我一口气关掉了XXXXX台机器。

手抖得说不出话来,心率可能有200+了。

也是在后来的故障扯皮会上,有看到这家庞大工厂里一些人丑恶:各种甩锅推诿、职责的缺位。开始萌生了一些想交工牌的想法。

后来,也经历了好几次半夜被告警电话叫起来关机器的应急事件。其中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半夜5点多,被告警电话叫醒,发现又有团伙在搞坏事,于是立马起床掏出电脑,一行命令关了5k+台机器。

“关机”是一个极度高危的操作。

很累,有点顶不住了。

或许,明年会再坚持顶一顶;要是明年顶不住的话,就不顶啦,退隐江湖!

我先去兑付180/365天的自由体验卡试试看~

(要是体验得好的话,还要自动续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捡了一个Apache开源组件的CVE。

说来也巧,今年上半年有一部分职责是云上漏洞应急,需要加急上一些规则策略来拦截云外的漏洞攻击,防止因高风险漏洞大规模批量入侵云上租户导致云上整体安全水位的下降。

所以,经常会去看一些新披露出来的安全漏洞,然后上检测规则、拦截策略。

在一次应急RocketMQ RCE(CVE-2023-33246)漏洞的时候,看到漏洞PoC后,有些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写规则(尽量避免被绕过)。于是就拉了源码,对比着官方的patch去分析了。一开始独自分析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有一处任意文件写的问题,然后仔细看了眼官方的修复方案,发现黑名单里有个typo笔误,并没有堵住任意文件写,非常激动,本地搭环境验证问题存在后,当场趁着还没下班就给官方发邮件报了洞。

后来和同事吃饭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还有个更严重的任意命令拼接执行。

回到本职工作,在看到命令执行的触发点后,检测规则和拦截策略很快上线了。

然而。。。后来6月份全网(云外/云内)到处都是利用这个洞在传播蠕虫病毒的,Pandemic大流行,直接把我当月的核心指标干没了。


另外还有个更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的时候,为了参加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网络安全项目比赛,一口气请了连续(加上双休日)20天的调休假、陪伴假、年假,天天在家备赛,最后拿到了🥈。

等一波2024/2025年部里下发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到时候要是还在杭州的话,那就顺手评一下“C类高层次人才”吧,体验一下地铁免费、景点免费的人才待遇了。

资产

既然打工是为了赚钱,那么盘点一下今年年末的个人资产情况就很有必要,可以看一看目前已经到了什么阶段,距离目标大概还有多远。

今年的核心指标:年初设定的储蓄率目标是75%,年末实际达成储蓄率73.00%。

少了2个百分点,但还算是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了。

本年继续奉行着开源节流的攒钱理念和极简主义的消费观念。

从收入端来看,大头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大概占据了7成多,还有一些比赛奖金、代码审计项目、政府补贴等收入。总的来说,今天还算是有尽力地在各种去“开源”:有尝试去接顺风车、专业知识辅导,但ROI较低,后来就没再继续做了,不过也在接单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到一些其他年龄层的人们,有相互聊天交流很多,扩展了不少认知。

从支出端来看,大头主要是房租、养车的费用,几乎占据4成。之前上学期间,比较喜欢骑单车,所以在4月份发年终奖的时候,支出了2成,买了一辆次顶级公路车,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当然,也有给家人的礼物,占了总支出的1成。余下的3成就是日常的吃、穿、玩、用。总的来说,平时还是较为“节流”的,非必要不购买,尽量精简自己的物件,但也偶尔有管不住手的时候。

在年末的时候,招行给我发来了年度账单。很庆幸,全年工资收入在办卡地超过了99%的招行同龄人。

同时,储蓄率也是招行同龄人中的前1%。


回想起了21年3月还在读大三时立的flag:毕业后三年内赚到100个。

以及在《2021年终总结》里面,给2022年底(毕业后工作半年)立下的目标:攒到6位数。

现在到了2023年底(毕业后工作一年半),阶段性目标(50%),可以说是已经有点超出预期地实现了。

2023年的净资产走势2023年的净资产走势

这种一点点积累个人资产的过程,就很像是在GTA5游戏里,先做新手任务,然后再可以组队去打一些中高难度的本子,一点点积累游戏代币,买上自己想要的车子、仓库、公司、房子、飞机等等。人生也如游戏,我很享受这种一点一滴累积的过程。

照目前这个趋势,也许用不着等到2025年6月份(毕业后三年),就能完成预定的100%目标。

那就直接给明年立下一个flag吧:争取明年24周岁生日前,个人净资产达到7位数。


随着个人资产的不断累积,如何高效地管理个人资产便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有幸的是,在网上查找翻越了一些别人写的有关于理财知识相关的文章后,找到一个叫做“有知有行”的APP(怎么有种强行插广告的感觉)。这个APP里面有不少大佬们的投资观念,其中的大部分我都挺认可的。我的金钱观、投资观也大部分都是从中学习+个人实践所得。

看完后,我再也不会相信祈求一夜暴富之类的神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财务上变得富有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不会花钱买什么彩票(从概率统计上来看,长期靠买彩票而盈利的概率是很低的,我也不怎么相信我有那亿万分之一的运气能够中大奖),更不会因为看到别人短期内超高的投资收益率就羡慕嫉妒恨。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金钱的积累,最靠谱的方式是靠自己的劳动一点一滴累积出来。

以及,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两码事。拥有中高收入的人群,其对应的消费未必也高;反之亦然。

投资上,不太喜欢频繁地买入卖出操作,而是选择奉行“价值投资”的理念,相信优质的公司(有一定增长的预期/较为稳定的盈利能力),其对应的股价(市场认定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至少大部分的历史数据表明如此)。买在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的时候,长期持有,卖在市场预期较高的时候。也相信“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做一些风险的分散和对冲。

但是目前年轻人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好,进场接盘的人开始变少了;而国内的大部分财富都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中,他们的风险偏好整体来说是较低的。这也让我时不时会怀疑这个击鼓传花的“骗局”是否会就此结束终了。 但,我对未来长期的预期还是好的。所以,我继续坚定持有。

在投资的时间投入上,大致有两种类型: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理财知识,获得比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率;花少量的时间学习,获得平均水平左右的收益率。我属于后者,相关专业知识略知一二,然后根据客观数据(估值、温度计…)+个人判断来进行投资决策。

“有知有行”里后面也有讲到有关于资产配置的课题。由于目前阶段,相对来说还处于人生的前期阶段,我有足够长的时间来酝酿未来的收益,所以我的风险偏好算是比较高的,已经将较多的个人资产投入到收益和风险都较高的地方,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能够应付短期风险事件的活钱,以及想办法把一些死钱给提取出来。

目前的资产配置情况目前的资产配置情况

到2023年底为止,整体的理财收入,因为国内资本市场不太景气,本以为会有一些小亏损的,但没预料到币市红火了一波,所以最后还是有小赚一个月左右的工资。看着每天几k的涨跌,内心已经没有太多波动了。

然而2024年1月份的国内资本市场行情,却给我狠狠地上了一课。

对于房产而言,各方面的客观数据已经表明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房子在渐渐失去其投资价值,一些附带价值(商业配套/学区等)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没太大用处,剩下我主要关心的就是与生活水平相关的居住价值(大致可以理解为房租价格)。从价格上来看,目前的整套购买价格是要远贵于其租赁价格的,很不划算;同时,我还需要掏空钱包+背负巨额贷款,把我自己绑定在这个地方,短时间内失去很多其他alternatives的机会,更不划算了。所以,短期之内,我不会有太多的购房置业意愿。

对于其他的大类资产而言,除非能给我带来持续的物质/精神收益,或者当我的个人资产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以至于消费一件这样的商品,对整体而言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影响,否则我是不太会考虑。

最后,金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金钱所换取到的舒适生活状态、有意义的人生体验、能够自由地在现实世界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

一年半工作过去,已经稍微有一点点那种“睡后收入”可以覆盖掉日常生活支出的感觉了。至少每天9.9的咖啡已经很自由了,几乎无压力。

可能再工作15、20年,说不定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由了。

但,可能也不用等到那个时候,先提前体验一下也不是不行。

生活

2023年初立下的OKR

OKR大多都是在年初设定了一下,然后再也不会关注了,直至年底再拿出来看下有没有达成(必然没有)。


出游方面,确实在个别周末或者节假日期间有去探索过一些地方,不过要是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4月份的一次雨夜里独行爬山看日出,以及11月份的一次京都之旅。

4月份的一个周五晚上,春雨已然落完,卸去一周疲惫的工作之后,刷手机的时候看到有个周末山间徒步的活动,就突然来了兴致,想要去体验下去山上看日出。于是,打开地图、卫星云图,定位到浙江东阳市的“东白山”,在确认在早上5、6点时刻,当地的降雨概率很低,且去往的路途上也几乎不怎么会下雨之后,就决定了要去。

稍微睡了几个小时,到半夜1、2点就直接听着闹钟起床了,然后便是驱车2个半小时将近200km,去往目的地。在抵达山脚下之前,一路上倒是没什么感觉,听着播客十分精神,高速上也有零星车辆伴随同行。但是当开始绕着盘山公路一点点爬升时,遇到了预料之外的状况:雨后,山间的云雾超级超级浓厚,还飘得很低,几乎贴近于柏油路面,夜间的风也刮的很大,行车的能见度超低,最极端的时候,肉眼最多能看到自己车子的前盖板,只能靠着车灯穿射透过云雾打到近地面路标上的反射,才能大概把握住盘山上旋的转向角度;再加上山间树林间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奇怪的野行动物,开个几十分钟也没看到1、2辆别的车子,极致的孤独和恐惧笼罩着我。

但我也算是有一定的理性认知,不太相信什么牛鬼蛇神之类的故事,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恐吓自己;车技也算是比较娴熟了,有开过小几W公里的里程,对于这种七拐八扭的盘山公路,只要放慢速度,再加上手机导航,也并不是操控不来。

面对恐惧,战胜恐惧。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于是,终于在将近1个小时的盘旋行车后,看到了山顶上的一丝亮光,像是穿过了地狱,重回到人间一样。

按预定时间到达接近山顶上的停车位置之后,距离山顶还需要徒步向上再走一段路程。其中,有一段很长很长的台阶,在黑夜里几乎只能看到临近的4、5个台阶,抬头向上望不见顶、回头向下看也见不着来时的路,仿佛像是个通天梯一样,只要能到顶我就可以飞升了。雨后台阶有些许湿滑,也是强忍住内心的恐惧,硬着头皮和膝盖一级一级往上爬。

最后,到达了山顶的看台上。

天还没亮。

山顶的风很大,云雾也很多,一叠云雾飘去,又是一叠飘来。

不甘心的我,等了几十分钟,看到天穹顶上的黑暗被太阳驱散后,仍然没等到云雾散去、东方的朝阳露出。

不过,倒是在灰心丧气回到停车地点的时候,收获了山间的氤氲晨曦,说不上好看。

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害怕过一个人走夜路了。

11月份的日本京都一人行,有太多能讲述的了,我后面单独写一篇游记来记录。

関西空港駅関西空港駅

至于其他的出游,现在还能想起的有一些印象的,大概就是和另外两位同事小伙伴,利用每周五的两小时午休时间(12:00~14:00),把公司附近方圆十几公里内能逛的地点都逛了一遍吧,以至于有位杭州本地的同事小伙伴还说要让我们这些“本地人”带他这位“外地人”逛一逛杭州。我们将这段经历称作为《忙里偷闲》。


读书方面,就不一个个列了。

今年对我影响和改变最大的是这本《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这本书是从公司内部的读书推荐上看到的,里面有关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故事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中学到最有价值的是“比较”的思维方式。每个人的认知大部分时候是有限/独特的,对同一些事情大多都只能根据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去理解,各有各的立场和观点;而“比较”就在于,不管这些观点对不对,去了解各种不同观点的存在,意识到在一种主流观点的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开阔自己的看待事情的视野,而不是囿于一隅,才能有自己的分析判别和独立思考。

今年还读了一本记实类型的小说《我在北京送快递》,也是有开阔不少对于“工作”的认知视野。拣货工人、加油站加油工、快递员、便利店店员、保安、销售、导购、自己开小店,作者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体验过各种各样的”底层“打工生活。朴素的文字之间,有他的情绪、思考、感悟。光是这些无可替代的人生经历,对我来说已经是从不同视角去认知这个世界的宝贵养分;文末作者有关于“工作”与“自由”的思考,更是引发了我不少深刻的思考,也一定程度上帮助塑造了如今我对于“工作”的看法。

假如说,工作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我们对个人意愿的让渡,那么与此相对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们意愿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和追求——无论其内容为何,我在这里暂且先称之为自由吧。

值得一提的是,年底的时候,又开始翻阅起了一些技术类书籍。既然工作大多都被业务占据,也就只好闲暇时刻,再去好好提升修炼下技术了。


观影方面,主要是在看杨德昌导演的电影,其他的倒是没什么印象了。

从杨导的电影里,有窥探到80、90年代对岸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一些精彩的故事(有些想不起来了)。我还挺喜欢电影里说教一般的旁白,仿佛在诉说着杨导自己的人生经验。 今年观影的个数应该肯定没有达到OKR的预期,可能跟自己有点没耐心花1、2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一部电影有关吧。新的一年,希望能磨练好自己耐心,多看几部好看的电影,奖励一下忙碌之余的自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持适度的身体锻炼是未来能够更长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花了不少money买了辆单车,所以春夏秋季的时候,经常晚上会出去骑单车。

骑行路线,主要是自己看地图探索的。

有探索出来一条环绕着住处一圈的路线,车少、路好,骑的最多,一般每次19~20km,大概50min,一周0~3次吧。也有尝试过70、80km的中距离骑行。

上了锁鞋,骑了20、30次都没出过事,但最终还是终结于10月份一次“零速”摔车。

后来天气也凉了,就没怎么骑过了。

但后来想着冬季这几个月,也不能干坐着什么都不运动吧,于是选了个室内的运动项目,开始自学起了游泳。照着网上的教学视频,再加上几次去游泳馆实操,现在已经基本能45min、1km蛙泳了。

适度的有氧运动,确实有锻炼到心肺功能(防猝死),也让整个人的身体更加有力了。

新的一年,希望继续保持。


日常生活方面,周末的时候倒是挺喜欢自己在家做菜(预制菜)和煎牛排的。

为什么不点外卖?

对不起,我住的地方太偏了,几乎没什么能吃的外卖。

在煎牛排方面,也是有看了几十个YouTube上的各种专业厨师的教学视频。

但仍然未能把握好直接油煎的温度。

后来索性就买了个低温慢煮机,用Sous Vide的烹饪方法来实现精准控温。

现在煎出来的牛排还行,能看到中间大概五分熟?的样子。吃起来也还算是比较juicy吧。


生活中也大多都奉行极简的观念。

今年也尝试有做一些信息极简:关掉微信朋友圈,卸载掉手机上绝大部分social media软件,只留下1、2页常用的APP。

不会再被动地接受各种APP推荐算法递送过来,而是当我需要的时候,我才主动地去获取。

这样,我可以专注地做我想做的事情,也不会被其他乱七八糟的通知干扰分心。

虽然还是会在工作的间隙,下意识地打开微信看那个人有没有给我发来消息,但这种后天形成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也在一次一次的弱化中逐渐消退。


2024年新年第一天,又是熬夜写年终总结。。。拖拉严重!

但这次我不睡了,我要去看新年的第一个日出🌄

雾霾天。。。算了不想说


因为事情太多了,写这篇年终总结总是排不上日程安排,终于拖到了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才完稿。